脑动脉瘤破裂命悬一线 细小游丝巧除夺命“炸弹”

2016-12-24 来源: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随着天气转冷,脑血管病进入高发期。在脑血管意外中,脑动脉瘤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脑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一旦破裂,后果非常严重。据统计,脑动脉瘤首次破裂死亡率为30%,再次破裂死亡率达60%-80%。因此脑动脉瘤又被称为颅脑的“定时炸弹”!近日,蓝十字脑科医院为一位罕见高危左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瘤体接近脑干边上)患者成功开展了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神经外科潘仁龙主任用“恰到好处”四字评价了此次手术。

  

  潘仁龙主任朋友圈截图

  患者许先生,上海人,今年48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侧肢体乏力、麻木伴吐词不清。当时到上海市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脑干出血,高血压病,”予相关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后患者感左侧肢体乏力,活动不利,不能独自站立行走,右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饮水呛咳不适,又多次住院康复治疗,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稍改善。

  为求进一步治疗,11月22日许先生来到我院就诊,患者诉左侧肢体乏力、麻木伴吐词不清。我院神外科专家潘仁龙主任仔细诊查经后,认为患者先前脑出血诊断不明确,考虑颅脑内可能有其他问题,遂建议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及完善其他相关检查。11月24日DSA造影结果提示:“左小脑后下动脉瘤”,初步诊断为:1.脑干出血后遗症期;2.高血压病III级,极高危组;3.右侧面神经瘫痪。补充诊断:左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

  术前血管造影,红圈内箭头指向处动脉瘤瘤体

  我院神经外科专家唐镇生、潘仁龙等多次与沪上知名神经外科专家联合会诊,讨论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案,认为目前诊断明确,患者病情患者具备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有: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由于患者左脑后下动脉瘤体在血管远端,接近脑干边上,手术难度较大,风险极大,在术中、术后均可能发生出血而导致死亡可能。考虑到患者情况高危,又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相较于介入栓塞术创伤大,风险大,经征求家属意见后,决定为患者全麻下实施左小脑后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由我院神经外科专家潘仁龙主任主刀,并特邀华山医院专家协同技术指导。

  红圈内为术中介入微导管微弹簧

  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最常用的是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简单地说,就是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插管,将一根很细的微导管通过动脉官腔内直接插到脑动脉瘤内,再通过这根很细的微导管送入一段一段盘旋的微弹簧圈,逐步将动脉瘤腔内填满,诱发血栓形成后,使动脉瘤腔没有血流通过,而正常的脑动脉保留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2月6日手术进行,术程顺利,患者安返ICU进行术后监护。

  术后,潘主任查房:许先生恢复不错

  术后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术后一周多,许先生妻子介绍,丈夫已经可以下地走动了,也和医生进行交流也较顺畅。据了解,许先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即可恢复正常生活。

  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较开颅手术而言,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神经放射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技术应用于临床后,使颅内动脉瘤病人避免了复杂危险的开颅手术治疗。据潘主任介绍,介入治疗微创、简单、安全,是脑动脉瘤患者的优选治疗方式,一般只有在患者不适宜介入治疗的情况下才考虑开颅手术。无论是介入还开颅手术治疗,都需要根据患者动脉瘤的具体位置确定具体的手术方式。

  据悉,自我院重点打造DSA介入特色诊疗以来,近期已成功运用DSA介入治疗技术救治了10余位高危患者,包括脑血管造影、脊髓血管造影、巨大脑膜瘤术前栓塞、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等,为DSA介入治疗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专家点评:

  我院神经外科专家潘仁龙主任表示:许先生的病例比较罕见,瘤体位置敏感,不在中端,在远端,易影响后面的脑血管供血,引起脑梗塞,又后小脑血管比较纤细,进一步增加了手术难度,患者之前的脑出血也极可能由动脉瘤引起,因此介入栓塞治疗“恰到好处”。潘主任强调,脑动脉瘤好发于各个年龄层,是颅内的定时炸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因此明确的检查,尤其是DSA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应该提高这方面的意识,防范于未然。

此文章仅作为临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使用!

上一篇:生命有奇迹 我们永远不放弃

下一篇:三年ICU病房庆生 浓情传递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