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称“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血管意外。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四高”特点,是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
静脉窦闭塞也属于脑中风的一种,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五。普通的中风是大脑动脉阻塞,而这种“另类”中风是血栓堵到了大脑静脉里。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疏通静脉堵塞,患者极有可能因严重的颅高压、多部位脑出血、癫痫等导致昏迷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近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学术副院长、神经内科4A病区主任席刚明教授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及时为一位静脉窦血栓患者行介入取栓治疗,顺利打通生命线,挽救了患者生命,也标志着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介入诊疗技术再上新台阶。
▲ 席刚明教授带领团队为患者手术
4旬男子罹患静脉窦血栓 席刚明教授团队介入取栓及时挽救生命
41岁的王先生于去年12月初突然出现抽搐,头部及眼眶疼痛,就诊当地医院,经头颅MR+增强扫描,诊断为癫痫、大脑上静脉窦血栓、出血性脑梗死。经过相关药物治疗后抽搐停止,但是仍然头痛,并出现恶心症状。为寻求进一步治疗,王先生在家人陪伴下,慕名求医于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收治于神经内科4B病区。
神经内科4B病区主任吴胜军结合患者病情和影像资料,考虑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并邀请医院学术副院长、神经内科4A病区主任席刚明教授会诊。综合分析后,席刚明教授指出:患者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由于存在静脉回流障碍,已经导致左侧额叶静脉性脑梗死、颅内压增高,而且患者病情进展快,患者之前使用抗凝治疗效果不佳,症状逐渐加重,时间刻不容缓,应该立即行介入手术,打通静脉窦,缓解颅内压,及时挽救患者生命。
2023年12月12日,在经过充分术前评估准备并征得家属同意后,席刚明教授带领介入团队及时为王先生行经皮颅内静脉取栓术。
由于颅内静脉窦位置的造影剂影像不像动脉处那样清晰,同时,静脉窦内存在防止血液回流的静脉瓣,术中微导管几乎需要在血管内“盲穿”进入静脉窦血栓处,此外静脉的血流非常缓慢,操作时间一长它又容易形成大量的血栓,手术难度可想而知,对操作医生的熟练程度及应急能力等要求很高。
术中,席刚明教授在4A病区副主任王贵平博士协助下,凭借二十多的介入手术经验小心探索,一边“疏通”,一边不断切换正位及侧位造影,避免造成其他损伤。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经多次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出大量暗红色血栓,复查造影见上矢状窦、窦汇、右侧横窦、乙状窦显影改善,患者静脉窦顺利再通。术后,患者症状好转,癫痫未再发作,头痛恶心等症状消失,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逐步恢复健康。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 术后,静脉窦顺利再通
▲ 出院后,患者赠送锦旗以示感谢
脑静脉窦血栓特别“偏爱”年轻人 极易漏诊和误诊
席刚明教授介绍,脑静脉系统血栓,又称为脑静脉窦血栓,是由多种病因所导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发病部位最常见于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其次为海绵窦和直窦。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占全部脑卒中的0.5%-1%,但却是导致年轻人中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脑血管病患者以中老年者居多,但脑静脉窦血栓却特别“偏爱”年轻人。据统计,脑静脉窦血栓中约78%的患者是在50岁以下,尤其以20~35岁女性多见,男女发病的比例约为1:3。席刚明教授指出,与脑动脉血栓形成相比,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并不高,但病因、发病形式和临床表现都没什么特异性,多数患者以头痛伴恶心呕吐发病,40%的患者可出现抽搐发作,甚至意识障碍或昏迷,病情变化如同“变色龙”般复杂多变,因而极易漏诊和误诊。其漏诊率可达73%,40%的患者平均诊断时间在10天以上,重症患者若病情进行性加剧,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死亡率可高达10%~15%,临床处理相当棘手。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就曾收治多位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上海一位六旬的王阿姨在家里忙家务时,突然发现肢体活动不利索,右腿无力,在外院就医未发现明显异常,后突然出现癫痫发作、意识丧失等,一直未能确诊,一直到20天后,才确诊脑静脉窦血栓。另一位江西男子小王在家中突发头痛头晕,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未果。后转入我院,行DSA检查,最终确诊脑静脉窦血栓。经治疗后,康复出院。
席刚明教授提醒,脑内静脉血栓发病时间相对较缓,症状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更应该引起大家重视,如果突然出现了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能大意忽视,更不要轻易服用止痛药,以免耽误诊断,需要警惕是否与脑静脉系统病变有关。
此文章仅作为临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