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是“Don't Miss a Beat(律动不息)”。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是生命精密的律动。当这份节奏被扰乱,我们该如何应对?
近年来,心脏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青年人身上,心律失常正日趋普遍。根据2024年中国心律失常诊疗数据,我国每年有超1100万人次因心律失常住院,其中房性心律失常占比过半,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 张庆成博士在开展学术讲座
心脏的节律:生命精密的交响乐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蓝十字脑科医院(筹)】8A神经内六科主任、心血管内科专家张庆成博士介绍,心脏的跳动并非简单的收缩舒张,而是一套精妙绝伦的电生理系统在协同运作。窦房结作为“天然起搏器”,每分钟发出60-100次电信号,依次激活心房、房室结、心室,最终形成规律的心跳。
这个过程如同交响乐团的精准协作,任何环节出错都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即医学上所称的“心跳乱了节奏”——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完全无序。
心律失常的类型与危害:沉默的“心脏杀手”
根据心跳速度,心律失常主要分为两大类: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早搏,心跳>100次/分)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心跳<60次/分)。
心律失常的危害远超想象。急性方面,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可导致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4-6分钟。长期来看,慢性房颤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倍。
探寻原因:为何心跳会“失控”?
张庆成博士介绍,心律失常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四大类:
心脏结构异常: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疾病会破坏心脏的传导系统。
代谢紊乱:如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过量可引发房颤,低钾血症可能诱发早搏、室速。
遗传因素:长QT综合征、布鲁加达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熬夜、过量饮酒、长期精神压力会干扰自主神经功能,导致早搏频发。
▲ 心律失常危害巨大
年轻化趋势:为何中青年人也“中招”?
心律失常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中青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早搏以及部分心房颤动。
张庆成博士指出,相比老年人,中青年人心律失常通常发作较急,结构性心脏病比例较低,但心悸、胸闷等症状更为明显。精神压力大、焦虑失眠、熬夜等生活节奏失调,过量摄入咖啡、能量饮料、烟酒等刺激性物质,久坐少动、肥胖,以及电子产品使用过度导致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是导致年轻人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
识别信号:倾听身体的“警报”
心律失常的症状因人而异,有些悄无声息(仅在体检时发现),有些则让人明显不适:
典型症状:心慌、心悸(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心跳过快(如“擂鼓”)或过慢(感觉“心脏沉甸甸”);心跳不规则(“时快时慢”或“漏跳感”)。
伴随症状:头晕、乏力、胸闷、气短,严重时眼前发黑、甚至晕厥。
房颤“三连征”:房颤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活动耐力下降,且易形成血栓,大幅增加中风风险。
治疗策略:让心跳回归正轨
治疗的核心是“纠正节奏,保护心脏”,根据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方案:
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少喝浓茶/咖啡;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控制情绪,减少焦虑)和治疗基础病(如降压、控糖),从源头减少诱因。
药物治疗:
快速性心律失常:常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胺碘酮、普罗帕酮等,以减慢心率或转复正常节律。
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提高心率,严重者需安装起搏器。
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需严格遵医嘱,自行增减剂量可能加重病情。
手术治疗:
包括心脏电复律(用于房颤、室速等紧急情况)、射频消融术(适用于房颤、室上速的治疗)、植入心脏起搏器(适用于严重心动过缓)或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CD)(针对高猝死风险者)。
▲ 心脏起搏器顺利植入
近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成功完成首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该患者为老年女性,因阵发性房颤伴显著房性心律失常及窦房结功能不良,存在心跳骤停高风险。手术在DSA引导下耗时40分钟顺利完成,出血不足5毫升,术后起搏器功能良好,患者正在康复中。
日常管理与预防:守护心跳的节拍
日常生活中的护心“小细节”至关重要:
学会摸脉搏:监测每分钟跳动次数和节律,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坚持健康生活: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每周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150分钟;保证充足睡眠,管理情绪。
遵医嘱用药与复查:尤其是房颤患者需长期抗凝预防血栓,并定期复查。
避免误区:不盲目吃可能加快心率的“保健品”(如人参、鹿茸);理解偶发早搏≠心脏病,避免过度焦虑。
紧急提醒: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
张庆成博士提醒,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寻求紧急医疗帮助:
◎ 突发心慌、心跳极快(>150次/分)或极慢(<50次/分),持续不缓解;
◎ 伴随头晕、黑矇(眼前发黑)、晕厥;
◎ 心悸时伴有胸痛、呼吸困难;
◎ 房颤患者突然出现肢体麻木、说话不清(可能是中风前兆)。
心律失常就像心脏演奏中偶尔的“节奏失调”。通过了解它、正视它,我们能够更好地及时调整,帮助心跳回归正轨。
记住:偶尔的“心跳乱了拍”不必过度恐慌,但持续不适或具有高危特征时,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心脏的健康,值得我们用心守护。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专业指导:张庆成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神经内六科8A病区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