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片火红的锦旗墙: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优质疗效和服务小记

2017-05-24 来源: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一面又一面的锦旗,远望去火红一片,间以黄色的流苏,如阳光照耀,如云霞锦绣,逐渐铺满了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各个住院病区休息区的白墙,几乎需要见缝插针才能给新来的锦旗腾出一块地方。这些锦旗,无需矫饰,无需多言,来自患者和家属发自内心的点赞,表达了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后砰然跳动的激动的心情,和对优质的服务水准的满意。我们收集了一组最近的锦旗事迹,与大家一起分享 。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锦旗墙一角

  七十九岁老人家属的感谢:优质的护理让我们放心!

  “蓝十字”八楼综合病区,一个多月前收治了ICU转过来的姚老伯。姚老伯七十九岁高龄,去年一月初在外面活动时摔倒,在其他医院诊断为脑出血,之后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留置导尿。今年3月份他在“蓝十字”又查出“脑干及大脑深部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还有高血压病3级(高危),他的病情比较严重,一年多来已经多次在其他医院和“蓝十字”的ICU进行抢救了,所以,只要他保持病情平稳,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

  

  姚老伯家属对护士长和其他护士的全心服务表示感谢

  张秀娟护士长接手过无数护理难度很大的患者,姚老伯是其中之一,他检查身体不配合,依靠鼻饲进食,精神差,营养差,消瘦,长期卧床。他的家属为了老人的身体奔波在医院和家之间,每天提心吊胆。好在张秀娟带领护士们用专业的护理和敬业的精神,像家人一样,耐心地每天为他翻身、拍背,精心做日常护理,如今姚老伯没有压疮,肺部感染也消退了,目前病情平稳,家属悬着的心放下了,感动地给全体护士送去锦旗。尽管对于护士长张秀娟来说,收到锦旗是“家常便饭”,已经拿到快手软的地步,但得到家属的肯定仍然让她和护士们倍感宽慰。

  家属有比较就有发言权:为什么在这里就能好转了?

  位于照片正中的患者家属,优雅娴静的吴女士已经六十开外了,她的老母亲陆阿婆八十五岁高龄,刚出院不久。日前,吴女士专程来到蓝十字7A病区给神经内科主任和其他工作人员送上锦旗,她讲述了这样一个让人深思的现实:老母亲进“蓝十字”之前,有脑梗、严重的高血压、II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胃炎等疾病,因为脑梗,走路不方便,只能躺在床上,四肢肌肉萎缩。送到其他医院之后,治疗不顺利,病情和行走能力一直没有改善,吴女士认为“没有好好治“,慕名联系到了“蓝十字”。  

        家属感慨:在不同的医院,却是不一样的治疗效果

  “蓝十字”果然没有辜负吴女士的信任。由于陆阿婆是高龄,行走又不便,在家属的要求下,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专门派了车和服务人员郑玉梅去接了患者。送到主任这里以后,经过全面、细致的检查,考虑到患者年龄比较大,采取了保护胃黏膜、活血化瘀、改善循环、抗痴呆等对症治疗,辅以康复等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一周以后,陆阿婆病情就开始明显好转,还能够下地走路了。治疗一个月之后,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陆阿婆和家属要求出院回家休养,出院那天,医院又派了车和专人把陆阿婆扶上楼。

  “蓝十字”的服务和治疗的质量都让陆阿婆和吴女士感到满意,还对主任满口赞誉:“为什么在别的医院没有好转,在这里就好转了?”吴女士说,“还是因为医术高,责任心强,余主任真的是人才,又非常为病人着想!”

  正如患者家属夸奖的那样,主任是不可多得的中青年人才,他曾在国际上提出一个新的临床综合征命名“余-谢氏综合征“,系国内神经科领域首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临床综合征。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一项、市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一项,参与省级以上及市级科研项目多项,还写过一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青青细胞》,可谓一专多能。此外他还担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专家成员,《中国医药科学》杂志审稿专家。余主任在自己的领域已经做到了游刃有余。

  有信念,有方法,就有希望 :躺了半年的郑阿姨站起来走路了!

  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每一位患者的康复,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不止一位医生、护士、护工、康复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康复医学科接手的患者往往已经经过了各种药物、手术治疗,到了康复这关键的一步,就是用专业方法帮助他们恢复肢体功能。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起居,为了让家人少受拖累,为了生活质量的提高,患者要克服种种不适,重新站起来,坚持走下去。

  

  无数类似郑阿姨这样的患者病情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照片中的郑阿姨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患者。一年前,六十二岁的她因外力导致摔跤,之后出现头晕、四肢肢体运动障碍,在外院查出脑梗,颈椎外伤,做了颈椎手术,术后左侧肢体受限,头晕。在其他医院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今年3月,渴望重新下地行走,担心拖累家人的郑阿姨决定到”蓝十字“接受后续治疗。入院后初步诊断显示,郑阿姨有颈椎骨折手术后颈脊髓损伤,脑梗、冠心病等疾病。

  事实证明,郑阿姨的选择是正确的。住进3A神经内科病区之后,护士长万丽娜、护工部的李献荣、汪存美,康复科的姚金荣主任,物理因子辅助治疗师贾鸿妹、张雁等等,都为了她早日下床行走付出了很多努力。护士长万丽娜说:”刚进来的时候,她脊髓有损伤,不能行走,一直坐轮椅。其实她四肢肌肉萎缩不严重,主要是上肢肌力差,还存在心理上的恐惧。我们主要进行了心理辅导,鼓励她依靠自己的毅力站起来,多运动,防止肌肉萎缩,才能让家人放心。“在护士长坚持的鼓励下,郑阿姨开始了艰难的行走尝试:脱离轮椅,扶着轮椅一步一步地走路,一开始动作僵硬,浑身难受,在姚金荣主任的个性化指导和物理因子辅助治疗师的定时推拿按摩后,她慢慢适应了康复训练。

  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又一个半月过去了。今年5月份,郑阿姨在卧床半年后,终于可以单独下地行走了,虽然走得很慢,有些蹒跚,但她能靠自己走路了,四肢肌力有所提高,病情平稳,这已经让她对帮助过自己的医护人员感激不尽。郑阿姨特地和其他患者一起给护工送了一面锦旗,还有一面锦旗她专门送给姚主任和物理因子辅助治疗师,上书:技术精湛,厚德怀仁。这也概括了姚金荣主任带领的康复医学科团队多年来的口碑。

  后记:这些最近发生的关于锦旗的事迹,只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获得的众多锦旗背后故事中的一角。锦旗墙铭刻着患者和家属的谢意、感动,凝聚着医护人员的智慧、辛劳,正铸成医患之间良性沟通的铜墙铁壁,为“蓝十字”增添浓墨重彩的光芒。

上一篇:项耀钧院长受邀参加脑卒中学术盛宴 与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院士亲切交流

下一篇:5.25世界预防中风日:中风难治能防,病后的治不如病前的防